菲利普斯曲线经济理论解释

发表于 2022-9-19 11:06:18
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 AW 菲利普斯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指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稳定的反比关系。该理论声称,经济增长伴随着通货膨胀,这反过来会导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少的失业。然而,由于在 1970 年代发生滞胀,当时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很高,最初的概念在经验上已经被证明有些不正确。

了解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背后的概念表明,一个经济体中失业率的变化对价格通胀具有可预测的影响。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反比关系被描绘成一条向下倾斜的凹曲线,Y 轴是通货膨胀,X 轴是失业。通货膨胀增加会降低失业率,反之亦然。或者,关注降低失业率也会增加通货膨胀,反之亦然。

1960 年代的信念是,任何财政刺激都会增加总需求并引发以下影响。劳动力需求增加,失业工人数量随之减少,公司提高工资以竞争并吸引更小的人才库。公司的工资成本增加,公司以价格上涨的形式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这种信念体系导致许多政府采取“走走停停”的策略,制定目标通胀率,并使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扩大或收缩经济以达到目标通胀率。然而,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稳定权衡在 1970 年代随着滞胀的上升而破裂,从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菲利普斯曲线和滞胀
当一个经济体经历经济增长停滞、高失业率和高价格通胀时,就会出现滞胀。当然,这种情况直接与菲利普斯曲线背后的理论相矛盾。直到 1970 年代,美国从未经历过滞胀,当时失业率上升并没有与通胀下降同步。

从 1973 年到 1975 年,美国经济连续六个季度 GDP 下降,同时通货膨胀增加了两倍。

预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滞胀现象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崩溃导致经济学家更深入地研究预期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中的作用。因为工人和消费者可以根据当前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来调整他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率的预期,所以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反比关系只能在短期内维持。

当央行为了压低失业率而提高通胀时,可能会导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初始移动,但随着工人和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适应新环境,从长期来看,菲利普斯曲线本身可以向外移动。这被认为是围绕自然失业率或 NAIRU(非加速通胀失业率)的情况,它本质上代表了经济中摩擦性和机构性失业率的正常率。因此,从长期来看,如果预期能够适应通货膨胀率的变化,那么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类似于 NAIRU 的垂直线;货币政策只是在市场预期达到后提高或降低通胀率。

在滞胀时期,一旦意识到货币当局计划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 ,工人和消费者甚至可能开始理性地预期通货膨胀率会上升。这甚至会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之前导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外移动,因此即使在短期内,该政策对降低失业率也几乎没有影响,实际上,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 NAIRU 处也变成一条垂直线。

帮助中心|标签云|免责声明|申请修改|世界地图|锐阔网

Copyright©GMT+8, 2024-11-1 12:33

京ICP备20210332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0698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